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心得体会   |

【www.junbimeng.com--心得体会】

篇一: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从《费尔巴哈论》看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的批判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1886年发表的《费尔巴哈论》,被称为恩格斯的?哲学遗嘱?,是恩格斯生前公开发表的唯一?非论战性?哲学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费尔巴哈,他批判了基督教和唯心主义,我们要感谢他屹立成又一个巨人,让后来者依肩膀而站立: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我们也要擦亮眼睛,寻着恩格斯扬弃的视角将他读得更深。

通读全书,我再一次发现了一个?爱的奇迹?的颂扬者。这一理想主义的预期,在各个领域不断被提起又几番被驳倒,不断被驳倒还重新被提起。而这一次,恩格斯秉着伦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为我拨清萦绕?‘爱’之道德?的迷雾。

《费尔巴哈论》概述

《费尔巴哈论》正文中,恩格斯花了四章的篇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系统清算了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并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第一章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他吸收并发展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肯定了辩证法的革命意义,同时扬弃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方法,由此引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他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首先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指出:只有在回答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时,哲学家依其回答才分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大阵营,?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费尔巴哈让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座?。恩格斯既高度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贡献,同时又指出了机械唯物主义未能克服的三方面局限。正如费尔巴哈本人所说的:?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

恩格斯在第三章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试图赞美?新的爱的宗教的??最美丽的篇章?。由于他否定了人的实践性,这是完全唯心的。费尔巴哈?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

在第四章,恩格斯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实现的革命变革,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对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批判

费尔巴哈在伦理学上表达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的心理特征和自然属性(特别是两性关系)是考察人的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爱?是人的永恒的本质,人的其他一切关系都是建立在这个关系之上的。追求?自我需求的满足?是人的正当合理的要求。对人以爱,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是处理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

然而爱真的能帮助我们理解和改变生活吗?恩格斯用完整的逻辑为这一问题的答案扣上了否定的钉板。

费尔巴哈伦理观的理论基础是贫乏的、抽象的人性论。虽然伦理观形式是唯物的,其内容是空洞的。

和黑格尔的伦理观相比,它更加远离社会实际生活。从形式看,黑格尔的伦理学所涉及的人和道德关系是?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所以是唯心的。他不仅包括抽象的法,权力,也包括财产关系,家庭构成,这些内容是现实的。费尔巴哈的伦理学以人为出发点,就人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言,他是现实的。然后这个人却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人, ?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这种抽象的人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时代,一定的经济关系与阶级基础,只有血肉之躯,这种纯粹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其次,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是肤浅的。他鼓吹的抽象的善恶观,不可能揭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费尔巴哈把善和恶绝对对立起来,两者不可相互转化。在他看来,恶就是绝对的坏事,根本没有考虑对道德上的恶作历史分析。不理解恶是历史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可是在历史上,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社会力量和思想观念的观念被旧时代看作是一种恶,实际上这种新观念冲击了维护旧时代的腐朽观念,是否定旧社会的善的行动,引领人们以新的时代精神取代旧时代;代表对?私利?追逐的真正意义

上的恶,一方面激发了人追求财富的热情,促成社会财富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极端追求私利而产生的罪恶激发了人们的觉悟,激起人们的反抗。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讲,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再有,费尔巴哈的道德准则是超历史的,只是空洞抽象的说教,对于没有物质手段的人一文不值。

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然而追求幸福的欲望往往受到人们行为的自然后果和社会后果的双重高矫正。因此人们要满足这种欲望,就要正确估量自己行为的后果,同时还必须承认别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为此,他提出了?对人以爱,对己以合理的节制?的基本道德准则,认为只要人们能够遵循,那么一切社会弊病就可以克服了。

问题是无产阶级既没有实现这一准则的条件,也没有实现它的权利。当每个人在追求幸福时,需要从外部世界获取种种满足欲望的手段,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手段,幸福也无从谈起。这样的道德准则,就只可能以每个人都具备这些满足欲望的手段和对象为前提。事实上,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人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利害冲突,被压迫阶级,总是被冷酷无情地变为统治阶级追求幸福的牺牲品,哪有什么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可言?确立在不解决这样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问题之前,抽象的鼓吹这种道德准则是没有用处的。

究其本质,费尔巴哈道德准则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恩格斯以证券交易所的投机买卖为例,在其中赚钱的人善于估量自己的行为的后果,实现了幸福的需求,而又没有妨碍别人追求幸福,

因为其他人也是怀着同样目的来到交易所。如果一个人赔钱,那么他没有正确地估量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样结论就是,赚钱的人是道德的,赔钱的人不符合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赚钱的人就可以对赔钱的人执行应得的惩罚。这样,证券交易所就成了费尔巴哈的最高的道德殿堂。这就充分暴露了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实质,即它是为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行为作辩护的。可是费尔巴哈还要抽掉爱的阶级性,试图用抽象的,超阶级的?爱?来调和阶级矛盾,抹煞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事实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唱赞歌。

这样看来,费尔巴哈道德准则的社会作用是消极的:?爱?是创造奇迹的神、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一团和气的痛饮吧。这种道德观念否认了道德的阶级性、时代性,表面上看适用于一切时代,实际上却由于否认社会条件对道德观念的限制而变得不适合于任何情况。

启示

一切道德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因而它总是历史的、具体的。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是顺应统治阶级利益的,在对立的阶级中师是没有共同的道德原则的。然而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是超阶级,超历史条件之外的抽象的东西,在现实世界面前总是软弱无力的。

费尔巴哈依旧停留在唯心史观,其原因是他不能找到从抽象王国通向现实世界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社会实践。要把他研究的人从抽象转为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我们要把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当做

篇二: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按照老师要求,我拜读了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开始只是抱着应付的心态去读,但稍看片刻,就被其中的一些内容所吸引。

《费尔巴哈论》一共分为四章,在第一章中恩格斯开始从一个命题来揭示黑格尔辩证法,并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从而引出了费尔巴哈的思想,这也就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原文开始介绍了黑格尔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在当时社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保守的,也就是维护当时政府的,以至于当时的德国皇帝,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认为这是“把当时存在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毫无疑问,这是片面的,出现这种认知错误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并不能按照黑格尔辩证法看待问题。在黑格尔看来,“绝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这也就是说,在那些制度建立之时,它们是现实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会丧失其现实性、不合理性,它们注定会被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代替。

在这一点上我是认同的,之后文中提到这个观点“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对于命题的转变过程,我不甚明白,但对于转变后的命题,我有一些疑惑:现存的一切东西都会灭亡吗?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实中的事物、制度可能会发生更迭,但人类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会灭亡吗?如果这里的“历史的发展”是在宇宙的层面考虑的话,毫无疑问,人类总有一天会灭亡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在那个时候谈论这个命题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的演变中,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会发生更迭,总有一些东西会始终保留在人类社会中。虽然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但对于这个命题的主要思想我还是认同的。在我看来,无论现实中遇到什么,那都是暂时的,处于顺境就应居安思危,处于逆境就要积极面对,它们总有一天会逝去,而只有我们嘴角的笑容是可以在我们的一生中永存的。这也就是黑格尔辩证法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同时在文中提到,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这句话令我感触颇深。现在我们绝大部分的学生往往是在死记硬背着书本上的一条条“真理”,理论知识雄厚,但实践能力,自己钻研,发现新知的能力很弱,遇见难题就往往如文中所说“出来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虽然这有断章取义的感觉,但这的确成为了对我的启示。

《费尔巴哈论》的第二章中,恩格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评判了费尔巴哈的一些观点,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和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在这一部分我看的比较糊涂,但其中的一些细节还是令我印象深刻。

恩格斯在谈论到世界的可知性时写道:“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这正与邓小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一致,在这一点上恩格斯不禁为费尔巴哈遗憾。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它往往为科学所验证,然而费尔巴哈在世时,近代科学还在酝酿,这使得当时的科学发现不为费尔巴哈所知,他的一些错误观点就可以理解了。这也不得不说机遇对人才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而我们正应该把握住现在中国飞速发展的机会,凭借自己的才能努力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费尔巴哈论》的第三章中,恩格斯批判、揭露费尔巴哈宗教观、道德观以及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如何陷入唯心主义。在这一部分,我与费尔巴哈的一些想法相悖。

在宗教方面,费尔巴哈断言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意义,并不存在这种纯粹的人际关系。这种想法对于我这种对世界充满善意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也难以猜测费尔巴哈是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才诞生出这种消极的思想。这里不得不再次感慨环境对人的影响。。

《费尔巴哈论》的第四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全面的论述,尤其是在唯物史观方面。这是整本书的重点部分,也是我无话可说的部分。

在这部分,恩格斯一开始就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他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在认识任何事物时不加以任何唯心主义怪想,也就是教人们如何认识事物 。它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辩证法,从而发展出唯物主义辩证法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事物。在文中恩格斯还说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创立除了马克思的聪颖还有决定意义的是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在唯物史观方面,他提出历史的偶然性由其内部的隐藏规律所支配,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些规律。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这些问题,我不得不认同。

你敢抄吗?

篇三: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发现里面不少的哲学命题,老师上课都有所提及,遇到时,反倒感到一些亲切。而对于书中一些论述举例,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因而倒显得不难理解,并且可以联系自身,这样感悟就较为深刻一些。关于书中涉及的一些哲学术语,或者说以前陌生未知的哲学流派,也可以通过其他工具进行查阅,作必要的了解,只要肯用心,这到不是什么难事。对中国哲学,我倒是一直深赞其思想之精髓,语言之壮美。对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一直以来认为其实世间最为枯燥的东西,无所超越那种。因而此书也改变了我曾对西方哲学著作的误会,曾以为,西方哲学著作艰深枯燥无味,对常人来讲,都是被束之高阁,不必动及的。通过此书,才真切认识到,哲学的思辨力是如此的美丽,而引人致胜。那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性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抑或对一个民族的进步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曾经,西方抨击中国,不承认中国的老庄孔哲学,说中国没有哲学,这无疑是对中国哲学的巨大污蔑。

下面我就为我所读的《费尔巴哈论》一书,做以下记录:

第一章主要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

在论及黑格尔哲学体系时,重点分析了一个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譬如书中所提到的“某种税制”,它存在,但它就未必是合理的。事实上,他认为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即是说这个命题归结为“现实性”和“必然性”的符合度问题了。

书中还例举了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以及18世纪末,法国不合理的君主制遭到大革命的情况。不论是共和国还是帝国,君主制的存在抑或其被推翻,无疑这些都是现实的。但是,却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是现实的。即是说,在它必然与合理的时候,它是现实的,也就是说当它必然不合理的时候,就可能不再现实了。

这样一来,就必然出现新旧更替,从而出现发展的进程。在发展进程中,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因此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死亡有两种形式,一是不加抵抗即行死亡,即和平代替;二是旧的东西强烈

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得通过暴力来代替,即我们所谓的革命。不管采取哪种方式,但它终究是灭亡的。由此可知,一切现存的,终究都会灭亡。因而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这也正是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所在,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消除了绝对观念。

第二章,通过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重大哲学基本问题开篇,讨论精神与自然界谁是本原的问题。哲学家也由此形成两大阵营,一是以精神为本原的唯心主义阵营,二是以自然界为本原的唯物主义阵营。

黑格尔从唯心主义角度上说,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费尔巴哈,在接受和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机智地加进了唯物主义深刻的东西。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是驳斥哲学上一些怪论的最好方法。书中提到的有机化学可以制造“自在之物”,如茜素就不必从茜草中提取,而是可以直接有煤焦油中提炼,或直接人工合成。这样,“自在之物”就变成“我之物”了。

自然科学和工业的迅猛的进步推动哲学家前进的,而非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由于19世纪初科学刚开始萌芽,化学生物学尚很浅薄,唯有力学较为成熟,因而当时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它忽略事物的化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它无法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

恩格斯很认同费尔巴哈的这一说法:“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是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不是大厦本身。”首先,恩格斯对施达克说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论者予与反驳。对理想目的的追求并非就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并且它还必将推动人去从事具体的活动。其次,恩格斯还指出不能将唯物主义简单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爱的美好信仰。

第三章,分析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费尔巴哈不希望废除宗教,而是期望完善宗教。他认为心是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其中,性爱是他的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抑或之一。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在11世纪以后,性爱获得长足发展,其地位也不断提高,在诗歌等文学艺术中独特表现其美与真。

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的:“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这个论断是完全错误的。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针对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世界三大宗教而言。而对古老的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来讲,并不适用,这些宗教都随其所依附的政体瓦解而消亡。

同时,恩格斯也认为,当谈到人们之间纯粹的性关系以外的某种关系时,费尔巴哈仅仅看到道德这一个方面,异常贫乏。与此相比,黑格尔的法哲学倒是显得较为完备,其中包括:抽象的法、道德和伦理。

费尔巴哈的哲学命题中间或提到“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由于饥饿贫困使得身体缺乏养料,从而头脑中缺乏供给道德的养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基础决定精神境界,好的经济基础未必导致良好的道德情操。但是想要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是必当要以满足他基本生存条件为前提的。

这样一来,哲学就和政治搭界,甚至费尔巴哈还明确说“政治应当成为我们的宗教”。可笑的是,费尔巴哈完全不知道用这些命题去干什么,它们始终是纯粹的空话。政治对费尔巴哈来讲是一个不可通过的未知区域。知而不知其所用,也算是作为一个时代局限性的悲哀。

在善恶对立研究上,费尔巴哈也较黑格尔逊色一等。黑格尔承认说出人性本善的伟大,但他表示,说出人性本恶,要比前者伟大的多。他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阶级对立,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表现。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最后,恩格斯论述了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同时受到双重的矫正。第一,受到我们的行为的自然后果的矫正:酒醉之后,必定头痛;放荡成习,必生疾病。第二,受到我们的行为的社会后果的矫正:要是我们不尊重他人同样的追求幸福的欲望,那么他们就会反抗,妨碍我们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

第四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在黑格尔哲学分支中,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都已经不能科学合理的解释人们认知的这个世界时,黑格尔哲学体系必当面临解体的必要。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本章中,重点讲了一下一些内容:

对立只有相对的意义,错误的认识也有它合乎真理的方面,否则它不可能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尽管那是从前。

偶然性与必然性探究,历史事件的发生看是偶然,实则不然,它由内部的隐蔽规律支配。

还有关于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的问题,不是短暂的爆发,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所致。

宗教是从错误的、原始的观念中产生,再有现实意识形态不断修正加工而成的。宗教一旦形成,总要包含某些传统的材料,宗教内部具有巨大的保守力量。但是,这些材料是会变化的,并且是由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

文末,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服务于工人阶级的。

《费尔巴哈论》此书不得不让我对恩格斯肃然起敬。大师手法就是到位,语言十足简练,内容深刻,不愧称作经典著作,值得仔细研读多遍。此书读罢,感觉受益颇深,对以后逐渐建立正确的哲学观,大有用处。也很感谢老师的安排,让我有压力和动力,更有毅力去读此书。


费尔巴哈提纲的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心得体会

本文来源:http://www.junbimeng.com/xindexuexi/34111.html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之江新语读后感

    下一篇:美的沉思读书笔记

    热门推荐